一、课程标准研读
本单元属于物质科学模块,对应的主题是能与能的转化。该主题要求通过观察、实验操作、交流、讨论、阅读等活动,引导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等现象作进一步探究。
二、单元学习内容
《教学基本要求》中,本单元对应主题的学习内容与要求如下表所示:
8.3.1 光的直线传播 |
H2 知道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H3 知道影子和小孔成像都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
8.3.2 光的反射 |
H1 知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
H2 知道平面镜和曲面镜所成的像有不同。
H3 列举一些光的反射在生活与生产中应用的实例。 |
8.3.3 光的折射 |
H1 知道光从一种透明介质进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H3 列举一些光的折射在生活与生产中应用的实例。 |
8.3.4 光的色散 |
H1 列举一些光的色散现象。 |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 知道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并学会制作简易的潜望镜。
3) 知道凹面镜和凸面镜成像特点不同,对光的反射有不同的特点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4)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5) 初步了解彩虹的成因。
6) 提高动手制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模拟实验、交流、讨论、制作等活动,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初步了解潜望镜的内部结构与工作原理,了解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特点和反射光的特点及它们在生活生产中的用途,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了解彩虹的成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乐于探究光的各种传播现象。
2) 体会到可以将有关光的传播现象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四、单元学习过程
本单元学习需要5课时。5课时的设计思路是:先了解光的传播路线,然后探究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再比较不同镜面的镜子对光的反射,进而探究光的折射现象,最后探究彩红的成因。
根据上述学习过程的分析,以列表的方式展现学习过程。
课题 |
学习内容 |
活动方式 |
课时安排 |
光是怎样传播的 |
●讨论光的传播现象
●探究怎样看到烛光
●模拟小孔成像 |
交流、讨论
观察、实验操作、比较
观察、比较、阅读、交流 |
1 |
潜望镜的秘密 |
●观察潜望镜的结构
●制作潜望镜
|
交流、讨论
观察、绘制
制作、操作 |
1 |
各种各样的镜子 |
●观察曲面镜中的物体
●用曲面镜反射光
●讨论曲面镜的应用
|
观察、比较、记录、交流
观察、讨论、交流
交流、观察、讨论 |
1 |
光的传播路线改道了 |
●观察从空气中进入水中的光
●透过厚玻璃看钢笔
●看到碗中的硬币
|
观察、比较、交流
观察、比较、交流
观察、讨论、操作、交流 |
1 |
彩虹的由来 |
●探究彩虹的成因
●做“彩虹”
●混合不同颜色的光
|
交流、讨论
观察、模拟实验、讨论交流
模拟实验、观察、交流 |
1 |
五、学情分析
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与人类的活动关系十分密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累积了不少关于光现象的感性认识。在以前的学习中,也运用观察、实验、比较等方法探究了许多有关发光物体、光和颜色以及影子产生的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以光的传播为主线,选择了光是怎样传播的、不同镜面的镜子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光的色散现象等内容,引导学生对光现象作进一步探究。
六、作业和评价建议
1. 各课的《活动部分》结合探究活动,课上同步完成。
2. 利用“单元学习评价单”中的表格,考查学生能否分清光的传播现象的种类。
3. 课后探究: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进行有关光的传播的一些小实验或学具的制作,可以运用照片或小视频等形式进行交流与评价。